新闻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

关口恢恢,疏而不漏:进口冷链食品海关熔断分析与展望报告

“熔断”——自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以来,特别是2020年厄瓜多尔输华冻南美白虾被首次检出核酸阳性以来,一直是进口冷链食品绕不开的话题。据优顶特研究院统计,自海关总署2020年第103号公告(《海关总署对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进口冷链食品境外生产企业实施紧急预防性措施的公告》)实施以来,截至2021年底,海关网站共发布“熔断”通报已达205条

 

2021年6月,优顶特研究院曾推出《海关进口冷链“熔断机制”分析报告》一文,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时隔8个月,我们再来聊一聊“熔断”,看看这一政策的变与不变。

 

一、截至2021年底“熔断”情况分析

 

(1)从批次看,水产类通报占据绝对份额截至2021年底,海关总署通报进口冷链食品境外生产企业采取紧急预防性措施所涉及检出问题的产品批次中,水产类占比高达93.96%,肉类仅占6.03%

 

图片


单从水产品来看,鱼类、虾类通报批次占绝大多数,分别达到196次、73次。两者占到了全品类通报批数的85.39%。蟹类、贝类被通报批次较少,分别为2次、3次。

 

单从肉类来看,牛肉类产品批次被通报最多,为9次;其次为禽肉类产品,数量达到8次,除此之外,马肉、猪肉类分别被通报1次。

 

 

(2)从企业看,印度占据头把交椅根据进口冷链食品境外生产企业被“熔断”次数所在的国家(地区)排名来看,从多到少依次为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厄瓜多尔、阿根廷、缅甸、泰国等。涉及次数最多的前5个国家为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共占总量77.46%。 

 


其中,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基斯坦被“熔断”企业,“熔断”原因主要涉及鱼类产品,而厄瓜多尔、印度企业“熔断”主要源于虾类产品问题。



从熔断次数也能看出各国监管体系的差别。其实单就各国新冠疫情状况而言,2年来除了中国以外,各国早已经历数波疫情冲击,因此很难说各国疫情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些国家,因为加工厂/渔船的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执行更有力,所以其产品检出新冠阳性次数就更少。比如上图提到的国家中,同样属于水产出口大国的美国、智利、加拿大、挪威等,其熔断次数并不是很多。

 

二、近半年来“熔断”批次已大幅减少

 

优顶特研究院通过梳理统计海关总署每月发布“熔断”公告的次数发现,自2020年103号令实施以来,通报首先呈逐步波动增加趋势,于2021年7月达到峰值,单月发布24次,此后便呈快速下降趋势。过去的2022年2月,“熔断”公告仅为8次,而2022年1月,也仅有6次。

 

由此不难看出,进口冷链食品检出新冠核酸阳性的情况呈现递进式改善的趋势。

 

一方面,这离不开中国海关总署长期以来对进口食品安全质量的严格把控和对进口冷链食品源头执行新冠疫情防控的要求,“强监管”促使境外食品生产企业不断改善食品安全管理和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从而将“效果”传导到最终产品上。

 

另一方面,目前进口冷链食品,特别是水产品相关新冠核酸阳性样本仍时有检出,我们相信在进口的一段时间内,海关对“熔断”的执行仍将持续,但将进入到更加科学、更加精准的常态化监控阶段,而对于广大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来说,持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及疫情防控措施仍是头等大事。

 

 

三、2022年“熔断”趋势展望

 

《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海关总署第249号令)第三十五条内容中明确规定“进口食品被检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有证据表明能够成为检疫传染病传播媒介,且无法实施有效卫生处理的,海关总署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对相关食品采取暂停或者禁止进口的控制措施”。

 


249号令有关病源管控方面的要求,不单单仅针对新冠病毒,所有可能威胁进口食品安全的病源都会受到海关的严格监管,只是视具体风险出台相应的控制措施罢了,而并不意味着未来进口检验检疫要求会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复杂。

 

世界离不开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加速主动适应中国的进口监管要求,如新加坡等国已经着手制定本国输华食品企业疫情防控措施及要求以强化源头管控。只要出口方在这方面做到位了,检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低。而随着风险的下降,不难推测,届时口岸的抽检机制也将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在全球新冠疫情状况不断演变的大背景下,始终做到既保障进口产品安全,又促进贸易发展。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转载优合集团公众号

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资讯